千千小说网 > 穿越初唐 > 第106章 章

第106章 章

千千小说网 www.qqxs.so,最快更新穿越初唐 !

    县蒙学博士、学正的到来,并没有在石河子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现如今村里的最大新闻,是关于雇工的事情。雇工事件已经持续发酵了五天,未来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村中到处是关于“你家请了几户”,“他家给多少工钱”,“谁家的短工最能干”之类的话题。

    不过这件事情,却给两家人带来了大好处。一个就是赵家,因了这个贡献,学正答应给二蛋办理正式学籍,还承诺,只要他功课跟得上,就保举他毕业后可以到现学继续深造。

    另一个却是田老憨家。苟超看出他二人对竹桌竹凳感兴趣,就带着他们来到田家,观赏了其家中摆的样板桌椅。读书人虽然一方面比较守旧,喜欢遵循古礼,但另一方面也比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尤其关于享受这方面,何况还是有助于书写的方便之物。两人当即就下了订单,为田家增加好多收入。

    这周过得分外忙碌,后园里菁苗已经长到了可以插秧的程度,苟超就起早爬半夜的忙了起来。

    不光是他,整个石河子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本就勤劳,现在大多数人家又都请了短工,更是比着在田里忙活,生怕自家做得少再吃亏。

    这样一来,张小四也来得少了,两人的识字计划断了不少时日。

    “阿兄,这倒是做设么用的呀?”

    二蛋都围着转半天了,眼前的陶釜、陶甑都认识,就是那个大铁盘实在好生奇怪。

    连着几年大旱,都是北方遭得灾,所以难民几乎全是从北地而来。北方来得庄户人家,对种那些旱地作物还有经验,水稻就一点不会了。苟超上辈子也接触过一些来自华北地区的务工人员,听他们说起过家里的种地事宜,才知道北方大地除了东北广种水稻之外,华北、甘陕之地就没那么普及。

    挨个问过家中的雇工,得知答案之后,他也没失望,倒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就自己撅屁股插秧种水稻去了。不是没想过教他们,自己还可以做别的农活,毕竟农活里属插秧最累最麻烦。但又觉得这些人初学,上手慢,还不如做他们原本熟悉的事情,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连着几天泡在水里,不仅腰快被折断,脚掌都肿大一圈,直到昨儿晌午,终于是熬过了这一酷刑。

    下晌把二蛋、梭子接回来,顺道把打造的古怪玩意儿取回家,就决定今儿要歇上一天,专门鼓捣蒸酒实验。

    “功课做完了么,就围着我转?”

    苟超在院子里搭了一个火灶,就开始安装他设计的蒸馏装置。

    “呃,那个,那个夫子让背的书,昨儿,昨儿不是背给阿兄听了么……”

    二蛋打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被苟超忽悠着要把老师所讲内容都背下来,回家之后再转教给自己,这样就省了一份学费,兄弟俩都能学到知识。

    二蛋自小就觉得兄长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仿佛没有什么能难得倒他,唯读书这一件事,竟是自己做了夫子,兄长还要向他学习,就一直兴致高昂,努力记忆。

    这样一锻炼,二蛋比同龄人,甚至大他不少的孩子还能背书,经常受到表扬,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愿意与苟超说道学习的事情,做功课也从不打怵。像刚刚这样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很少见。

    这是厌学了?

    苟超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蹲下身来看二蛋,

    “就背那点书,没别的作业啦?”

    二蛋被养得不错,从没对苟超说过谎,当下只是眼神四处游散,不去与他对视,吭吭哧哧地说了句,

    “有……”

    “怎地?不爱做了?”

    苟超把二蛋的小脑袋瓜搬正,让他看着自己,不许他逃避问题。

    前两天,蒙学里的学正找过二蛋,告诉他已经成为学里正式一员,让他要好好学习,努力用功,不要辜负了兄长的期望。二蛋人不大,可也晓得自己能到县里上学是极不容易的,兄长为了这件事付出了好多,就不愿落在人后。听了学正的谈话,以及算学夫子的叮嘱,这下更是憋了一股劲儿。

    “哎呦,怎地哭了!在学里出什么事啦?”

    没想到就是寻常一问,二蛋竟然两眼中涌出了大滴大滴的眼泪,抿个小嘴无声地哭了。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快别哭了。”

    这给苟超心疼的,赶紧揽怀里一通好哄。

    “哼嗯,哼嗯,夫,夫子,陆夫子还留了作业。”

    安抚了半天,二蛋终于平静下来,抽噎着回答了兄长的问话。

    “留就留了,怎地还哭了,夫子骂你了?”

    “没,没有,夫子,夫子出一道题,说是,说是让俺们回去做做,可是曾十二,曾十二郎,他没多一会儿就做出来啦!”

    强忍着说道此处,原本已经平稳的情绪,一下子又爆发了。二蛋从苟超的双掌里挣扎出脑袋,猛地扎进他的怀中,两手紧紧抓着他泪下的衣服,树懒一样贴在苟超身上不肯出来。

    “呜呜,阿兄,二蛋好笨呐,二蛋一点也不聪明,呜呜呜……”

    得,这嚎得更厉害了。

    费了牛劲,让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停歇,苟超顿时。哭笑不得。

    原来,在班里二蛋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也就曾十二郎能与之分庭抗礼。

    二蛋记性好,背东西快;曾十二郎理解力强,写得一手好字。两人不分伯仲,被夫子夸奖最多。

    昨儿,蒙学里最后一节课,是陆博士的课,就是这节算学课引得二蛋如此激动。

    唐初时虽不像明清时期那样仅重儒学,可算学也没达到后世的重视程度,不是天天都有得上。

    陆博士一人教全校四个学段的算学,工作也还轻松。

    给二蛋他们上课前,赶巧他正好才给最高年级的学生上完课,就心血来潮,把高年级的作业降低难度,给这个小班出了一道趣味题。

    临下课还强调这仅是一道趣味题,真正的作业是回家熟悉乘法口诀。

    对,就是乘法口诀!

    苟超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当场让二蛋背诵一遍,才确定,这里的“九九歌”就是小时候印在文具盒上的乘法口诀,只是背诵顺序刚好相反,这里时兴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倒着背。

    哎,看来小瞧了古人的智慧。(←此为苟超的心理活动)

    陆博士留完作业拍拍屁股走了,二蛋与曾十二却留在教室里沉思。

    二蛋其实也想走的,可见曾十二一直在那思考,就不想落于人后,也学着他那样,指挥书童去收拾东西,自己在那想趣味题。

    曾十二郎比二蛋大两岁,但二蛋当时去李夫子那求学时就是虚报的年纪,现下说是七岁,估计还不到五周岁,两人先天就走差距。

    再加上曾十二郎在学习上确实有些天分,没多久竟解出来了。

    这孩子还懂事知礼,没把答案告诉二蛋,径直去寻陆博士问是否正确,得到肯定回复后,才强抑兴奋,与二蛋作别。

    “阿,阿兄,二蛋好笨呐,到现在也想不出来……”

    这是有好胜心了?

    就这么点事也值当哭?苟超都不知怎么安慰,无奈问到,

    “夫子出得什么题啊,说给阿兄听听。”

    二蛋抹抹小脸儿,一指院子里的鸡窝,说道,

    “说有个笼子,里面有又有兔,上面数,头九只,下面数,脚廿六,问,鸡、兔各几何?”

    我靠,这什么题,刚入学没多久的小朋友,有必要弄这么难么!

    苟超在一旁写写画画,列了一二元一次方程才解出来,可这么小的孩子,摆明了不可能会这个。

    那个曾十二郎到底怎么算出来哒!

    这一刻,苟超终于体会到一点二蛋的悲催心情。

    这题,一列方程组马上就能算出来,却是不能教二蛋。

    苟超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什么好方法,又不想看着二蛋难过,怕他一下子没了自信,就只好教他用最笨的方法试。

    “蛋儿,你想,一只兔子几条腿啊?”

    “四条!”

    “好,假如只有一只兔子,剩下的全是鸡,那有多少条鸡腿啊?”

    二蛋顺着苟超的思路想,可刚背乘法口诀,还不会灵活运用,就在那扒拉手指,嘴里嘟囔,“一只鸡,两条腿;两只鸡,四条腿……”

    “阿兄一共十六条腿!”

    我可没那么多腿…

    苟超心里吐槽一句,继续引导,

    “好,还有四条兔腿呐,一共多少条腿啊?”

    “二十条!”

    经过一冬天特训二蛋,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算的十分迅速。

    “那就是不到廿六喽,这是为啥呀?”

    苟超没有蹲那里等着,怕他紧张,转身继续摆弄起蒸馏器具。

    说起蒸馏装置,苟超最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大锅,上面插上几根管子。然后长长的管子最好能有一段浸在水里冷却,最后下面放个盆,等着接冷凝后的酒水。

    可现在没有软管,竹管密封性不好,铁管打不了太细,还不能拐弯,最后只好pass掉这个方案。

    “阿兄!俺想到啦,俺想到啦!”

    才把酒倒进陶釜,二蛋就生龙活虎地蹦了过来,脸上还带着哭过的痕迹。

    “是兔子太少,腿不够,对不对?”

    “嗯哪,二蛋儿太聪明啦,一会儿就想到啦!”

    搓搓二蛋的脑袋,苟超继续引导,

    “那一只不够,两只呐?三只呐?快速一边想想,二蛋这么聪明,定能想到。”

    将人打发走,再次感叹养孩子不容易,苟超全身心地进入实验状态。

    陶釜里装好酒,上面摞一个陶甑加大酒气上升空间。

    陶甑上放一个类似现代铜火锅的圆肚中空“铁火锅”,其底部有一圈凹槽,刚好契合陶甑。

    这个“铁火锅”底盘比陶甑大出一寸,悬在外面的底部,开了一个小洞,接上一段竹管,蒸馏过的酒水就能流出来。

    “铁火锅”上面就是冷却装置,是个凸底铁槽。

    凸起的底部像个锅盖一样盖在“铁火锅”上面,凸起的最高点与“铁火锅”中部的中空圆锥柱体仅有三寸高,估计水汽透上来碰到铁槽底部,很快就能凝结成水滴。

    为了使铁槽换冷水方便,在其周围铁壁下端还开了三个大洞,各向下伸出一段铁管(←因直径较大,管身较短,比较好做),还堵着三个塞子。

    苟超忙活半天,把装置全部安好,往铁槽里装满冷水,而后拿出火折子,满怀期待地点燃了陶釜下的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