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荣耀大中华 > 第200章 :背后的瓜葛

第200章 :背后的瓜葛

作者:三月里的青春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千千小说网 www.qqxs.so,最快更新荣耀大中华 !

    虽然铁良是陆军部尚书,但是陆军部的事情却不是铁良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在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对陆军部影响更大的人,这个人便是庆亲王奕劻。当然,庆亲王奕劻并没有直接在陆军部任职,他被朝廷任命的职责是兼管陆军部,也就是说陆军部的事情他具有最终的决定权。之所以这样也是朝廷为了防止铁良一个人权势过重,毕竟陆军部直接管着全国的新军,如果铁良一个人通过陆军部控制住了遍布于全国的新军,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说铁良是满人,可对于皇室来说只要是人就要防备,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有不臣之心啊,要说满人当年的鳌拜那也是满人。就这样,朝廷最终设立了这样一个格局,由能力更强的铁良来实际负责陆军部的事宜,而由权势更重的庆亲王奕劻兼管陆军部,以防止铁良实权过大。

    所以对于铁良来说,奕劻才是他的直属上级,而且浮梁的事情直接禀报朝廷肯定是没用的,因为清廷真正做主的是在后宫里的太后。而不通过奕劻,铁良想见太后一面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要说这位庆亲王奕劻那也是名人一个,只要是研究清末历史就绝对绕不开这个当下的朝廷重臣,甚至可以说是权臣。奕劻,不用说肯定是满族人,而且还是皇室后裔,其是被鼓吹为几百年难得一遇的盛世明君的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乾隆皇帝到底是不是有被鼓吹的那么厉害暂且不说,反正这位奕劻也算是根红苗正了。

    作为皇室后裔,奕劻早早的就进入总理衙门并负责主持大清朝的外交事宜,而且还被进封为了庆郡王。本来到了奕劻这一代他的爵位已经被消减的很厉害了,可是作为太后的近臣,奕劻却轻而易举的得以封王。

    在奕劻进总理衙门的次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奕劻作为清廷心腹被派往海军衙门协助醇亲王奕譞办理海军事务。而在九年之后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不管是陆战还是海战最终都一败涂地,可是当时已经升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的奕劻却未受牵连在这一年反倒被封为庆亲王。1901年,奕劻代表清廷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并在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之后仍任总理大臣。

    而在两年之后也就是1903年荣禄病死之后,奕劻真正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由于荣禄的死,奕劻得以接替荣禄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随后又分别兼管了财政处和练兵处的事务。可以说凡是外交和军事上的事情可以说都是奕劻一人说了算,这个时候的奕劻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再加上慈禧太后的信任,可谓是真正的权臣。

    按说权势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可是这位庆亲王却只看到了权利没有一点承担权利的意思。不管是在总理衙门、军机处亦或者是担任海军大臣的时候奕劻给人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庸碌无为。白占着位置自己不做事也让其他人做不了事,如果奕劻是一个小官那倒是没什么,可偏偏奕劻权势极重,不管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亦或者是军机处这些都是清廷一等一重要的位置。而让这些位置上坐上一个庸碌无为的人,那对于国家的危害自然是极其大的。

    而且奕劻还不止这些缺点,这个人不但能力不怎么地,偏偏还为人贪鄙。说起奕劻最容易被人想起来的就是一个公司的名字,“庆那公司”。庆指的就是庆亲王奕劻,而那指的则是大臣那桐。“庆那公司”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司,它只是世人对其的一种鄙称。奕劻贪财,于是便和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勾结在一起卖官鬻爵。

    简而言之就是收别人的银子帮人跑官,由于奕劻权势极重再加上其又深得太后的喜爱,所以其为人跑官几乎没有不成功的。而越是这样,那些想做官的人便越是喜欢找奕劻买官,久而久之奕劻和那桐的三人组便出了名,而厌恶他们的人也给他们起了一个外号,“庆那公司”。本来身为大臣的三人都应该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可这三人倒好简直把当官当成了经营公司,像商人一样使劲的赚钱。

    而且奕劻不但深得慈禧太后的重用,而且还和另外一个人关系极好,这个人就是清末重臣、未来的大总统袁世凯。要说袁世凯在朝廷里最大的靠山是谁,就是这位庆亲王。袁世凯知道自己身为汉人不管怎样始终都不会得到朝廷百分之百的信任,所以他便将主意打到了朝廷当中位高权重的满人身上。你们满人信不过汉人,但总不会信不过自己人吧?

    而袁世凯找的便是深得慈禧信任的庆亲王奕劻。早在奕劻初入军机处的时候袁世凯就开始用重金和女伶来笼络奕劻,并使之成为了自己在朝中的重要内援。虽然奕劻身为满人很多时候和袁世凯的政治主张不一样,可袁世凯却很会做人,靠着钱财和女伶这两件东西一直让奕劻为他做了不少的事情。

    铁良拿着李瑞的电报来找奕劻的时候,这位满清重臣却在自己的屋子里安然的小憩,而边上两个女伶则为他扇着扇子、捏着腿。得知铁良前来,奕劻这才慢吞吞的站了起来,稍事整理之后才出去见了铁良。

    “大人,江西发生大事了。”作为精明能干派的代表,铁良其实心里是十分不待见这位尸位素餐的庆亲王的,但是奈何两人地位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即便是心里再多不满,铁良也不得不再奕劻的跟前表象的恭恭敬敬的。

    “哦,何事?”奕劻却像是没有反应过来一样,毫不在意的接过了铁良递来的电报。可是只看了一眼,这位庆亲王却再也没法保持自己优雅的做派了,当下差点没跳起来,“江西新军谋反了?”

    江西地处长江中游,特别是有九江这个重要的军镇,所以江西的安危对于朝廷来说至关重要。而江西新军又是全国旧军大规模裁撤之后江西境内唯一的可战之兵,如果江西新军谋反了,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由不得这位庆亲王都坐不住了。

    “还好,还好。”还好奕劻往下面看了之后发现不是江西新军谋反了,而是江西新军里一个营的士兵谋反了,顿时奕劻松了一口气。江西新军全部谋反和一个营谋反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江西新军全部谋反的话,那么短时间之内整个江西的情况必将完全糜烂,到时候必将震动全国。而如果只是一个营的新军谋反,那就是小事,只需要稍微派遣兵力便可以将其剿灭。

    而见奕劻的态度,铁良不得不在边上慎重提醒道:“大人,现在朝中多有反对官制改革和编练新军的人,如果这件事情传开了则必将给这些人以攻击的把柄,到时候要是朝廷态度有变,那陆军部可就危险了。”

    虽然奕劻不见得有多么支持朝廷的改革,但是毕竟奕劻是改革的受益者,他这一生担任的大多数官制都是朝廷改革之后才出现的,而且现在陆军部可是在奕劻的名下兼管着的,要是陆军部和新军改革出了问题,恐怕到时候奕劻也照样受到波及。

    要知道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反对的并不是改革本身,而是奕劻的后台、后宫的太后慈禧。虽然当初戊戌变法的时候慈禧作为反面角色反对改革,但是实际上慈禧这一生大多数时候都是支持改革的。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几个女人之一,慈禧的眼光是绝对不差的,站在国家的最顶端她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大清朝和列强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如果不改革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只不过和光绪不一样,慈禧毕竟年纪更大、经验也更加丰富,所以慈禧期望的改革是温柔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而光绪和康有为等人的改革则是激进的想要一步到位的改革,再加上光绪的改革还夹杂着和慈禧的争权行为,所以慈禧的反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不能因为慈禧反对了戊戌变法就将慈禧当成一个绝对的保守派,事实上慈禧在大多数时候更像一个改革派。作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如果没有慈禧的首肯以前的洋务运动和现在的新政改革有出现的可能吗?这些改革哪一个不是慈禧同意之后才展开的。

    虽然慈禧在光绪想要亲政的那段时间比较反对改革,但是其反对的是帝党本身,而不是改革。特别是她的反对态度后来也在列强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做出了改变。

    可以说不管是朝廷筹备的新政,还是官制改革亦或者是编练新军,这些都是慈禧首肯并且支持的。而朝中那些反对改革的人反对的也并不是这些改革本身,而是其后支持这些改革的慈禧。就好像历史上不管武则天做皇帝做的多么好,朝中的很多人就是反对她一样,现在的朝中也有不少坚持传统的人对于后党专政表示强烈的反对,特别在慈禧声名狼藉的情况下,他们更是恨不得立刻把慈禧推下台,好由他们和光绪皇帝来掌管国家,并带领大清朝重新走上强大的道路。

    官场之上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派系的争斗,作为慈禧身边的红人,奕劻深知太后对于改革的态度,也深知那些反对的人到底反对的是谁。所以等铁良说完,奕劻也意识到这件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的多了,所以当下也收起了那毫不在乎的态度,开始向铁良了解其了详细情况。

    而在得知这里面还牵扯到一个洋人传教士之后,奕劻更是眼皮连着跳了几下,牵扯到了洋人的传教士,奕劻意识到这件事情难办了。两年前南昌教案的事情他可是历历在目,当时为了处理此事他在后面可是没少出力。而如果现在江西再有一个传教士出事,那么奕劻可以想象得到到时候列强会怎么以此为要挟手段来逼迫朝廷。

    所以,奕劻也坐不住了,当下直接前往宫里将这件事情禀报给了慈禧太后。奕劻为什么深得慈禧的喜爱与看重,就是因为这一点,老实。虽然奕劻能力很差,可是慈禧就是看重了奕劻老实本分的特点,有很多大臣可能能力确实比奕劻强,但是他们能够像奕劻这样忠心耿耿、什么事情都不擅自做主而是先禀报给她这个太后听吗?能力越强的人越是希望自己可以独断,而奕劻却恰恰相反,他有什么事情都会率先向慈禧汇报,所以慈禧反倒对他更加的放心。

    不过现在的慈禧已经不是以前的慈禧了,已经走入生命第七十四个年头的慈禧同时也正处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纵然她是全国最有权势的人,纵然有无数的御医围着她转,可是慈禧的身体依然不可避免的不断恶化。现在的她大部分的时间已经不再走出自己的寝宫,而朝中的大多数事务她也不再过问,除非有重大事情或者重大决断否则她根本就不会出面干预。

    就连奕劻这半年来见到慈禧的次数也少了许多,奕劻喜欢大小事都禀报给慈禧,以前还好可是现在的慈禧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听奕劻所汇报的小事啊,所以这半年来一般不是大事发生即便是奕劻也很少见到慈禧。

    这一次本来慈禧也是不想见奕劻的,可是在派人询问了奕劻前来所为何事之后,也破例的召见了奕劻一次。一个营的军队谋反,这样的小事什么时候需要上报给慈禧听了,即便这一个营的军队是新军,在慈禧的眼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别看慈禧老了,病了,可是她的脑袋还清醒着呢,只要她还在,慈禧就自信这个国家乱不了。

    不过最终慈禧还是召见了奕劻,因为她需要对外界传递一个态度,那就是她对于陆军部以及编练新军的政策还是支持的。这一次一个营的新军谋反确实出乎慈禧的预料,不过她对于新军的态度却是不会改变的,不是她不想改变,而是她不能改变。

    从当初张之洞、聂士成和袁世凯练兵到现在全国编练新军,这么多年来朝廷为新军投入的银子不下几亿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是前所未有之最。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突然改变态度反对编练新军,那么这将预示着朝廷之前那么多年的投入都将白费。这个损失,不管是朝廷和她这个太后都承担不起,单单是几亿两白银的损失就足以让朝廷撑不过来。况且到时候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她和朝廷权威的打击也是极其严重的。

    而且为了编练新军,现在全国大部分的旧军都已经被裁撤,可以说没了新军全国将不再有一支可战之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现动乱怎么办?谁去平叛?而且光是到时候失势或者被撤销的新军就是一个动乱的源头,新军要是乱起来那么全国将永无宁日。

    慈禧不是不知道编练新军对于朝廷的危害,但是走到了这一步她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撑下去。而且慈禧可以感觉得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至少保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国家不出现乱子,至于以后那也只能留给后人去解决了。

    所以,虽然有一个营的新军谋反了,可慈禧还是得坚定不移的表达自己对于新军的支持。

    见到奕劻之后,慈禧拖着疲惫的身体说道:“这是你们陆军部的事情,你看着办就可以了。尽快剿灭这个反贼唐杰便可。至于那个洋人传教士被抓,就由你去和洋人协商吧,这事你有经验应该知道怎么做。至于外面的风言风语,你听得多了也不必理会,哀家在这后宫里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慈禧说完,便让奕劻离去。而奕劻却是心里大喜,虽然慈禧没有明说,可是他看的出来太后对于编练新军的态度还是没有动摇的,这样他也就放心了。

    回去之后,奕劻很快便将慈禧的话转告给了铁良,然后又将剿灭唐杰的事情交由铁良负责,不过最后却说道:“那个反贼唐杰是要剿灭的,但那个洋人传教士也要尽量保全。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和那个唐杰谈一谈,只要条件不过分都可以暂且答应他,等事后再处置他也不迟。”

    铁良明白奕劻的意思,很快便给李瑞回电,尽快调集大军剿灭唐杰,当然也要讲究策略设法营救被唐杰抓住的洋人传教士安尔南。

    而在外面,不出预料有关江西浮梁的事情很快便在群臣中间传开了,在官场之间根本就没有秘密可言,在第二天的早朝,不出意外数十份要求严惩唐杰并且质疑新军政策的奏章出现在了慈禧跟前,而与此同时法国驻华公使也正式向清廷发出照会,对安尔南的被抓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要求清廷承担一切可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