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 昏君自救记 > 第117章 唐肃宗6

第117章 唐肃宗6

推荐阅读:
千千小说网 www.qqxs.so,最快更新昏君自救记 !

    <div class="ad250lef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neirongye300();</script></div>

    尽管李隆基觉得自己足够了解自家儿砸了,桀骜不驯、刚愎自用之人,所以他在面对孙子的咨询时,才会露出那般“看透一切”的神秘笑容来。 。しw0。

    这会儿,他倒是庆幸自己当日没有并没有跟李俶卖弄自己的见识了。

    他的儿子,当今的皇帝陛下,就是个不按情理出牌的混蛋!

    这个混蛋如今在干嘛?

    他颁布诏令,建立了一个帝*院,等同国子监。

    皇甫惟明这些老东西,碍眼至极的家伙们,总算是有事干,能派上用场了。

    尽管大周皇帝武曌开创性地设立了武举,也算是提拔了不少的人才,不过相对于国子监来说,武事方面还是极其薄弱的。

    现在,大家想一出是一出地弄了这么个军院出来,首先文人哗然,批判声不绝于耳。

    皇帝这是文武并重之意,大家也能看的明白,不过自来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文人和其他阶层就隔离了开来,一股子高高在上之态。

    现在陛下竟然将军院和自古而立的国子监并重,这让很多人心里无法接受。

    武夫粗鄙,上不得台面,这基本上就是现状,就是共识,自惜羽毛的文人怎么会愿意和他们相提并论?

    再者说了,文武殊途,谁都瞧不上彼此,而且朝中官员,武将尽管拳头硬,自己动手能力强,可一直都算是弱势去群体,都是受历代君王打压的。

    不像文官,高高在上的态度十足,做官也是我自己乐意,不乐意了我就请辞,还能博取个美名呢。

    武将谁能动不动地请辞?军令如山不知道吗?

    要是今儿你也辞,明儿我也辞,还有法治军吗?

    自古对于逃军的惩罚那是十分严厉的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军户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哭也!

    文人只要一朝跃过龙门,鸡犬升天之势!

    所以说,种种的纠结下,反对声一片。

    就是朝中大佬们,也是一片的慷慨激愤之色。

    杨广才不去理会呢!

    任由大家表达,而且还特地的在西京东都设立了全民的调查点儿,谁都有资格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显然,皇帝所谋甚大,并不只是一个军院的设立这般简单的。

    太子李俶也被自家皇父的动作给弄的晕晕乎乎的,不过显然,他是聪明人,一言不发,嘴巴禁闭地跟在杨广后边,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手段智谋。

    独断乾纲的皇帝,并不是文人反对,朝臣聒噪就能阻止的了的。

    毕竟这朝堂可不是谁的一言堂,呃,不,就是皇帝陛下的一言堂。

    在那些兵痞们的全力支持下,外加上民间的声势,皇帝陛下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大部分的支持。

    军院已经开始招生了。

    第一批的学生们,就是先前不久才对调的几大节度使们,少了财、政两大权力的节度使们,换到了新的地方,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接到了调令。

    去帝*院学习,没有你自愿与否这么一说,这是强制性的。

    现在大唐周边和睦,并没有战事,解甲归田、裁军的方案已然放在了皇帝的案头。

    想要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路子,你要想好了才行。

    皇帝陛下的第二招,獠牙露了出来,进一步地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也不知道从那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了这么一批人,竟然要进入军中,教导普通士卒读书识字儿。

    显然,皇帝要走的是精兵路线了。

    雾草,陛下,俺读书少,您别骗我!大唐,呃,不,咱们自古至今一直都施行的愚民政策,您怎么会想着教导这些兵痞子读书识字呢?

    这不是,不是什么?

    很多人心知肚明,不过还真是找不到反对之言。

    该怎么办?

    就说么,皇帝陛下并不是那么昏庸之主,可是自至德年起,似乎就没做过几件大事儿。

    没想到,这位一直就是在酝酿大招啊!

    酱紫的大事儿发生了,上皇也坐不住了,他觉得这是在动摇国本之事,派了人三催四请地将皇帝叫了过去。

    杨广特别不爱搭理这位,不过身为人子,孝道还是要讲的,所以,只能带着百分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兴庆宫。

    这一次,李俶很明智地没有跟着一起来,省的父子俩再骂架,自己再胆战心惊。

    不怕死,忠心耿耿的李辅国却是不离左右,主仆俩骑马,轻车简行去了兴庆宫。

    李辅国和上皇的大伴儿高力士俩人守在外面,周围别说是人了,就是只鸟都没有。

    这俩人作为两代君王身边儿的忠仆,其实也挺有共同语言的。

    房间隔音效果不错,李辅国和高力士俩一点儿声音都没听到,老天保佑,父子俩和和睦睦的吧。

    每次见面都是地动天摇的,高力士也是担心上皇年纪大了,怕是撑不住哇。

    这次,也不知道是哪位神仙,竟然听到了高力士的祈祷,满足了他的心愿。

    上皇和皇帝都很平和,而且还破天荒地一起用了午膳。

    李隆基这次是真的释然了。

    释然之后就半推半就地和儿子说开了。两人算是结束了这几年了乱七八糟的复杂关系。

    上皇当天在皇帝离开兴庆宫之后,也不玩离家出走的把戏了,回了华清池。

    不过问题来了,当天夜里,杨广就接到了上皇驾崩的消息。

    第一反应,这是开玩笑呢!

    可是谁敢跟自己这个一国之主开这种玩笑,显然,上皇驾崩是实!

    丧钟敲响时,很多人都是心下一颤。

    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悠悠小民,都是将自家的忌讳之物收了起来。

    挂上了白布青幔,就是灯笼也换成了白色的,该糊的糊,该换的换。

    朝臣们赶紧地入宫侯着吧。

    第二天早上,看了朝廷的讣告之后,才知道是上皇驾崩了。

    举国致哀!

    民间三年不得嫁娶,贵族一年不得饮宴。

    尽管他死的时候杨广不在身边,不过杨广显然是“明白理解”这位的,杨氏四姐妹,殉葬!

    杨氏三姐妹哭天抢地,唯有玉环,神色平静,从容地饮下了那杯酒,仪态优美,倒是让杨广高看了她一眼。

    至于剩下的三位,自然有人帮她们的。

    至于其他的女眷,自愿吧,愿意出宫的就走,不愿意的就留在华清宫,弄上几个绣房之类的地方,总有她们一口饭吃。

    作为裙带关系爬上来的所谓的杨国舅杨国忠,好办呐。

    皇帝也是个想一出是一出的主儿,让人准备了个铁碗,杨国忠的脸上刺字“奉旨讨饭”,然后就被人跟死狗一样地拖出去,扔到了长安街上。

    身边不远处是苟延残喘的李林甫。

    杨氏一族,家产籍没,倒是再没追究其他了。

    可是没官儿做,没银钱,除了穷困潦倒外,还能如何?

    这次,再也没有感叹艳羡杨氏一族的飞黄腾达了。

    反而教导子女,一定要脚踏实地,千万别想着走捷径,步子太大,很容易蛋疼!

    上皇的丧事之后,皇帝哀伤过度,修养了一阵子,太子监国。

    众人只怕皇帝也和上皇学,不上朝,什么事儿都交给太子处理呢,没想到,这位尽管在病休,不过该召见朝臣还是召见的。

    太子的态度没什么大变化,与往日无二,不过更加谦逊了些,也不知道是不是朝臣们的错觉。

    杨广的日子倒是清闲了许多,好多事情都交给了太子李俶,算是提前上岗实习吧,看他这次做的如何,果真优秀,自己去做个逍遥的上皇也未为不可。

    一切都看李俶的了。

    皇帝的心思别人可不知道,不过帝*院开始了第一期的培训,颜真卿兄弟俩也不知道何德何能,竟然能让陛下如此倚重,让他们负责军院的一切事体。

    不过被皇帝打脸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学会了谨慎,就等着这兄弟俩出问题了咱们再开喷好了。

    呃,是弹劾!

    对啦,是弹劾。

    可惜的是,颜氏兄弟俩不仅字儿写的好,这做官还真不差。

    兄弟俩都是正直耿介之人,不过能力没的说。军院的一应事体,弄的井井有条,想要找茬儿?

    没问题,咱们态度开放,只要你说的在情在理,咱们就接受!

    雾草,好几波的找茬之后,大家也不上当了,兄弟俩也忒狠了些,哪里像是官场新丁啊,简直就是老油子!

    在听到了皇帝好几次的嘉奖之后,谁也不是傻子,不去挑衅这兄弟俩了。

    好在这两位是世家出身,又是读书人的典范世家。

    颜杲(gao,三声)卿和堂弟颜真卿都是知道官场规矩的,所以并不会下狠手,也不会树敌太多。

    颜真卿兄弟的官儿做的越发地安稳起来了。

    杨广喜欢这种人,懂规矩,又有能力,操守也不错,这样的人也不少,朝中还真不缺名人。

    除了特地地找了颜真卿替自己写了几副字之后,就丢开手不管了。

    狂士李白倒是想要求官入仕,可惜呢,这位的桀骜性子,又是个眼高手低之辈,杨广还真没地儿安插他。

    当成个吉祥物放着吧,这位又觉得委屈了自己的大才,杨广只能端着自己冷眼高贵的架子,然后将让人将李白给挤兑成了个渣渣,然后他愤而离京,周游天下去了。

    这之后,这位就越发地奔着酒鬼的路子上去了,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乘风而去了……

    酱紫真的好吗?

    杨广觉得挺好的,他真心没有要和这些人玩什么礼贤下士的把戏的,恼不得最后将自己和对方都恶心个半死!

    所以,直接就将这个路给堵上好了。

    不过杜甫倒是不同,这位长进了不少,最后谋取了个小官,兢兢业业地成长去了。

    杨广觉得杜甫就比李白讨喜了许多,总归上位者对于狂士还是各种不喜,好在还算是能容忍他们就是了。

    大唐自诩包容,各色妖魔都出来了!

    李白这种人物,还算是可爱的,杨广倒是真能忍受。

    李俶终于接手了大部分的政务,皇帝看上去更像是个甩手掌柜了。